????當前,短視頻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更成為小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年報顯示,10至12歲網民中使用短視頻的比例高達78.8%。其碎片化、娛樂化內容特性,正悄然影響著兒童價值觀的形成,使之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隱性課程”。
????小學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短視頻內容中知識科普與網紅文化交織、正能量與低俗信息并存的復雜局面,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作為,將短視頻文化轉化為德育資源,構建“認知—實踐—創(chuàng)新”三維教育體系。
????臺山市赤溪中心小學 羅碧如
????研發(fā)媒介素養(yǎng)課程
????培養(yǎng)批判性解碼能力
????短視頻以動畫演示、情景模擬等方式,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內容,契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特點。比如說,“小牛頓科學館”系列視頻借助卡通角色來演繹“水的三態(tài)變化”,使得72%的低年級學生可在日常生活當中識別出相關的科學現象;“故宮里的大怪獸”運用擬人化的敘事手法來解讀文物歷史,提升兒童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基于此,學校可開發(fā)校本課程《短視頻中的價值世界》,分學段實施:低年級(1至2年級)通過《汪汪隊立大功》等正面作品與低俗視頻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識別友善、勇敢等價值觀,并學會使用“舉報”“不感興趣”等功能;高年級(5至6年級)則通過分析瀏覽記錄、開展“短視頻辯論賽”等活動,解析算法原理,破除“信息繭房”,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開展主題實踐活動
????在創(chuàng)作中深化價值認同
????學??赏菩小靶@微記錄”計劃,鼓勵學生拍攝“校園文明瞬間”(如值日生勞動、同學互助場景)等主題短視頻,并通過校園電視臺展播評選,將“勞動光榮”“團結友愛”等價值觀具象化。同時,結合語文課本開展“歷史小劇場”項目,讓學生自編自演歷史典故(如《大禹治水》),在還原場景中深化對歷史的理解,抵制娛樂化解讀。
????強化校園文化浸潤
????營造思辨性媒介環(huán)境
????設立“短視頻思辨角”,每月張貼正反案例(如“袁隆平院士田間工作”VS“網紅浪費糧食擺拍”)供學生討論;利用晨會時間開展“今日視頻薦讀”,運用“3W分析法”(What-講了什么,Why-為何重要,How-如何踐行)解析優(yōu)質內容的德育價值。還可成立由師生家長代表共同參與的“校園短視頻審核委員會”,對班級自制內容進行審核,強化責任意識。
????短視頻既是挑戰(zhàn),也是德育創(chuàng)新的機遇。學校應從“知識傳遞者”轉向“媒介素養(yǎng)培育者”,家庭應發(fā)揮“價值錨定”與“情感陪伴”作用,社會則需構建“技術過濾—內容供給—文化引導”的立體化生態(tài)。未來,可探索AI審核、虛擬現實德育資源等新技術,使短視頻成為兒童的“數字伙伴”,通過疏堵結合、多方協同,實現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建構”的德育范式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