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黨校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教授廖顯輝
抗戰(zhàn)時期文藝戰(zhàn)線上,臺山籍的8位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成員——雷石榆、林煥平、陳白曙、伍孟昌、黃日東、林基路、黃新波和陳洪潮,以詩歌、木刻、話劇等文藝形式為武器,將作品轉化為喚醒民族精神、鼓舞軍民斗志的重要力量。
抗戰(zhàn)期間,他們積極投身文化救亡活動。雷石榆于1933年留學日本,參與“左聯”東京分盟工作,主編《詩歌》雜志,積極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林煥平在1930年6月加入“左聯”,九一八事變后,他通過暨南大學學生會發(fā)動師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陳白曙于1932年參加“左聯”,堅決擁護文藝界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年加入“左聯”的伍孟昌,曾出席中共地下黨在上海秘密召開的“遠東反戰(zhàn)會議”。黃新波1933年加入“左聯”,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大量抗日題材的木刻和漫畫作品。林基路于1934年春赴日留學,加入“左聯”東京分盟,并擔任中共東京支部書記,于1937年6月回國投身抗戰(zhàn)。此外,共產黨員黃日東和陳洪潮也在中共東京支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這一群體所體現的“忠誠于黨、信念堅定,勇于擔當、敢于斗爭,以身許黨、奉獻愛國”的革命精神,具有深遠的精神傳承價值。他們的實踐表明,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扎根時代、服務人民;愛國主義是凝聚民族心魄的強大精神紐帶;知識分子應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以文藝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與征程。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黎禹君 通訊員 羅志堅




